它是金币火炮还是坦歼?扛着150炮的“灰熊”战力不低

▲《坦克世界》中的“灰熊”
各位《坦克世界》的玩家们大家好,D系在二战中开发了很多有趣的坦克装甲车辆,其中“突击炮”就有很多不同的变种。我们所熟悉的III号突击炮、IV号突击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,其实德国还在IV号坦克的底盘上改装过一型拥有150毫米口径榴弹炮的突击炮,外号“灰熊”的它旨在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,尤其是在城市地区。该车也曾加入《坦克世界》进行过测试,也许在未来会重新加入游戏。
重型步兵炮

▲150毫米口径s IG 33榴弹炮
“灰熊”的故事还要从一门“经典永流传”的150毫米口径s IG 33榴弹炮说起。这门榴弹炮是1927年德军研发出的新型步兵支援火炮,sIG是德语“schweres Infanterie Geschütz ”,意为“重型步兵火炮”。sIG 33榴弹炮的火炮倍径只有11.3,但是由于口径大,身管长度也达到了1.68米。s IG 33榴弹炮坚固而可靠,易于生产制造而且几乎不需要什么维护,但它的问题就是重达1.7吨,以人力几乎无法搬运。

▲s IG 33榴弹炮近距离轰击大楼
在“灰熊”之前,德国人已经把这门s IG 33榴弹炮搬到了I号坦克、II号坦克和III号坦克上。衍生的产品分别是“野牛”、“野牛”II和StuIG 33B这几种自行火炮/突击炮上。但是“野牛”、“野牛”II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多多,因为它们的底盘就存在缺陷,改装成自行火炮后也难以适应。而StuIG 33B的“临时改装味道”又太浓,还基本全数扔在了斯大林格勒。
灰熊诞生

▲“灰熊”的主炮相当威武
StuIG 33B是基于III号坦克/III号突击炮底盘改装而来的,德军本身对III号突击炮的需求量就很大,也对它颇为认可,那就不能再在它的底盘上考虑改动了。于是德国人打起了IV号坦克的主意,这就有了正式编号为Sd.kfz.166的“灰熊”。不过“灰熊”这个名字并不是德国人自己起的,而是美国大兵们起的,德国人自己管它叫“斯图帕”,是Sturmpanzer 43的“昵称”。

▲“灰熊”使用全钢缘负重轮
在经典而可靠的IV号坦克底盘上,阿尔凯特公司给它安装了一门由斯柯达开发的150毫米口径StuH 43突击榴弹炮,身管倍径12。这门炮是斯柯达参考了s IG 33榴弹炮后开发出来的,它与s IG 33榴弹炮可以通用炮弹。“灰熊”车内可以携带38发炮弹,但是每发炮弹的总重量为46公斤(高爆弹弹头本身重38公斤,发射药重8公斤),这使得在某些角度上非常难以装填。

▲在城市中的“灰熊”
150毫米口径的StuH 43突击榴弹炮由一个正面厚度100毫米/40°倾斜的战斗室正面装甲保护着,在榴弹炮的左边还有一挺MG 34机枪。此外,早期的“灰熊”型号还会随车携带一挺MP 40冲锋枪,可以通过战斗室两侧的两个射击口开火。第一批生产的“灰熊”证明它们的战斗室对于底盘来说太重了,这让它们饱受悬挂或变速箱故障的折磨。第二批“灰熊”采用了新的战斗室外形和更轻的底盘,纠正了这个问题。
戎马生涯

▲等待进攻中的“灰熊”
“灰熊”的总产量只有300多辆,使用了不用的IV号坦克车体。而且分为四个批次,从1943年4月一直生产到1945年3月。唯一的变型车是“灰熊”指挥车,它有额外的无线电指挥能力。“灰熊”被集中分配到第216、217、218和219这四个突击炮营中使用,第216突击炮营首战是在库尔斯克,它成功击退了苏军在奥廖尔周围的攻势。后来第216突击炮营被作为独立单位被送到意大利,在且战且退中消耗掉了所有“灰熊”。

▲两台被击毁的“灰熊”
1944年8月组建的第218突击炮营则被送到了华沙与波兰人进行战斗,随后一直在东线与苏军鏖战,最后在东普鲁士全军覆没。第219突击炮营在布达佩斯地区与苏军展开激战,最后寡不敌众抛弃车辆撤离。第217突击炮营于1944年4月20日组建,从法莱斯口袋中突围后向东北方向撤离,后来第217突击炮营又参加了突出部战役,随后被迫撤离,最终与1945年4月在鲁尔口袋中被歼灭。

▲在博物馆里保存的“灰熊”
“灰熊”突击炮代表了德国在战争后期对支援战斗车辆的尝试。尽管其量产规模不算大,但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良好效能为后来装甲车辆的设计提供了参考。“灰熊”突击炮是德国在大战期间改造的典型突击炮,如果能在未来加入《坦克世界》,肯定也会受到车长们的欢迎。只是“灰熊”突击炮是应该作为坦克歼击车,还是作为自行火炮呢?